在山东省巨野县,笔墨丹青正悄然改变着一座城市的文化气质。作为闻名全国的“中国工笔画之乡”蜂窝配资,巨野不再局限于传统艺术传承,而是以文化书院为支点,撬动了一场覆盖城乡、全民共享的文化焕新实践。
阵地拓展:构建三级联动的空间网络
为打破文化服务场所壁垒,巨野县构建起“县—镇—村”三级联动空间网络。以县书画院为核心,镇街书画院为支点蜂窝配资,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(所、站)及文化社区等基层场所设立了65个工笔牡丹画教学点,形成贯通城乡的文化教育矩阵。通过“阵地复用”模式,整合博物馆、技工学校等公共空间,与文化社区共享81个功能室,实现资源高效集约。目前,该体系年均服务群众已突破20万人次。
队伍组建:培育专兼结合的人才梯队
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,巨野建立起“专业团队+特聘讲师+文化志愿者”多元协同机制。专业管理团队由文化骨干和书画专家组成,负责日常运营;特邀高校教授、非遗传承人等120人担任讲师;同时吸纳社区工作者、志愿者等1500余人参与服务。县里还挖掘了一批民间艺人、老工匠蜂窝配资,组建“百姓讲师团”和40余支文艺队伍,形成专业与群众结合的文化生态。
课程设计:开发特色鲜明的课程矩阵
展开剩余53%课程设计上,巨野县构建起“书画为主、多元拓展”的矩阵体系。围绕工笔牡丹画品牌,年均开展600余场技法培训;推出非遗戏曲、面塑、剪纸等传统课程,举办“非遗进书院”活动80余场;同时开设文学鉴赏、家庭美育等36门素质课程,并引入新媒体运营、AI应用等现代主题课程,帮助2000余名居民掌握新技能,实现“传统与现代交融、技艺与素养并重”。
文明实践:实现服务融合的深度赋能
文化书院亦与文明实践深度融合,打造“理论宣讲+文化服务+实践活动”三维平台。依托文化社区开展“红色文化传承”“银龄关爱”等20多个共建项目,推动书画培训与“文化富民”相结合,通过“一对一传帮带”助力居民实现技能变现。此外,依托数字平台建立“需求收集—服务优化”闭环机制,实现“群众点单、服务秒达”,显著提升文化服务的精准性和时效性。
巨野县充分发挥“中国工笔画之乡”的品牌优势,将书画艺术作为文化书院的核心内容,既延续传统文脉,也塑造出鲜明的地方文化标识。通过政府引导、社会参与、市场协同的多元联动,成功破解基层文化服务“单打独斗”的困境,形成“政府搭台、社会唱戏”的良好格局。
如今蜂窝配资,文化书院已成为巨野推动资源整合与服务升级的关键载体,真正实现“一室多用、一院多能”,走出了一条文化惠民、艺术富民的新路径。从“政府端菜”到“群众点单”,巨野县借助文化书院体系,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“精准滴灌”和高效覆盖。(汪洋 卢正阳)
发布于:山东省智慧优配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